KAIYUN(中國大陸)官方网站-登录入口

kaiyun入口: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(2025)全文发布-KAIYUN中国登录入口
最新资讯
您所在位置: 主页 > 最新资讯 > 行业新闻
kaiyun入口: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(2025)全文发布
时间:2025-07-29 07:27点击量:


  2024年,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继续保持增长,种养面积超4600万亩,水产品产量超440万吨,不挖沟少挖沟等新型模式创新发展,首个稻渔领域国家标准《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》实施,生产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;长江中下游稻虾、南方丘陵山区稻鱼、东北地区寒地稻渔综合种养、华北地区盐碱地稻渔综合种养等多元化特色发展格局加快形成;全链融合发展持续升级,加工业稳步发展,稻渔产品生态优质形象深入人心,品牌建设不断推进,农文旅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遍地开花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正加快由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质效并重”转变,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、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和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。

  为全面准确反映2024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形势,总结发展成效和经验,分析存在问题,研判发展趋势,提出发展建议,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,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指导下,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、中国水产学会组织编制本报告。

  2024年,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605.32万亩,稳定稻谷生产2300万吨,产出各类水产品443.36万吨(未包括港澳台地区,下同)。

  2024年,我国有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统计的省(区、市)28个,北京、西藏、青海3个省(区、市)未见统计。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605.32万亩,同比增加114.98万亩,增长2.56%(1982年以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和水产品产量见图1,2011年以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增速见图2)。

  面积超100万亩的省11个,比2023年增加1个,吉林首次跻身百万亩省份行列。按面积大小排序,依次为湖北、安徽、湖南、四川、江苏、贵州、江西、云南、辽宁、吉林、河南,11省面积之和占全国的89.64%。其中,湖北、安徽2省超800万亩,湖南、四川2省超500万亩,4省面积之和占全国的59.58%。

  28个省(区、市)中,17个省(区、市)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增长,共增长153.10万亩。其中,湖北、安徽、吉林均增长30万亩以上,湖北、安徽优势地位继续巩固,云南、贵州增长近10万亩。11个省(区、市)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减少,共减少38.12万亩,江西减少近20万亩。〔2024年各省(区、市)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及变动情况见表1〕

  2024年,我国有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统计的省(区、市)28个,北京、西藏、青海3个省(区、市)未见统计。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443.36万吨,同比增加26.71万吨,增长6.41%(2011年以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增速见图3);占全国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的12.55%,同比提高0.35个百分点。2011年来,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占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的比重由4.85%提高到12.55%,提高7.70个百分点(2011年以来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占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的比重见图4)。

  图4 2011~2024年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占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的比重

  湖北稻渔水产品产量超百万吨,安徽、湖南、四川3省超50万吨,江苏、江西、浙江3省分别超40万、20万和10万吨,7省水产品产量之和占全国的89.92%。

  28个省(区、市)中,19个省(区、市)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增长,共增长28.92万吨。其中,湖北增加近15万吨,安徽、四川、江苏、湖南、浙江增加1万吨以上。9个省(区、市)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减少,共减少2.21万吨。〔2024年各省(区、市)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及变动情况见表2〕

  表2 2024年各省(区、市)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及变动情况(单位:吨)

  我国稻作区分布广泛,水产种质资源丰富,各地因地制宜将鱼虾蟹各类养殖对象引入稻田,结合原有耕作制度,形成了种类多样、各具特色的种养模式,主要包括稻小龙虾、稻鱼、稻蟹、稻鳅、稻鳖、稻螺、稻蛙等。

  稻小龙虾模式是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第一大模式,2024年全国稻小龙虾模式应用面积约2600万亩,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56.46%。区域分布上,稻小龙虾主要分布在湖北、安徽、湖南、江西、江苏等长江中下游5省,约2300万亩,占全国稻小龙虾模式应用面积的88%;其次为河南、四川,超200万亩,浙江、重庆、广西等地也有一定规模,约100万亩。此外,随着近年来持续探索,东北地区稻小龙虾产业开始起步,黑龙江已推广5万亩。

  稻小龙虾以“一稻两虾”共作模式为主,通过环沟改造构建稻虾立体空间,实现“一季稻、两季虾”周年循环。近年来,稻小龙虾模式创新发展。

  一是由繁养一体模式向繁养分离模式转变,由宽沟模式向平养模式转变,改“一年放苗、多年养殖”的粗放式种养为“繁养分离、精准放养”的高效种养,改宽沟高垄的回型沟模式为不挖沟的平养模式,增加水稻实际种植面积促进水稻稳产,精准养殖提升小龙虾成虾规格质量,稻虾协同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。

  二是由稻小龙虾模式向“稻小龙虾+”模式转变,在稻小龙虾模式基础上引入高值水产养殖品种,通过轮作或利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位差异充分利用稻田资源,经济效益显著提升。如稻虾鳝模式,湖北推广面积已超13万亩,小龙虾亩产75公斤,黄鳝亩产25公斤,河南信阳实践的稻虾鳝模式,在稻虾基础上,黄鳝平均增收1500元/亩。

  三是寒地稻小龙虾模式方兴未艾,黑龙江构建寒地小龙虾自繁自育模式,培育适宜寒地气候的亲虾群体,成功规模化繁育小龙虾苗种,创建小龙虾南繁北育模式,南方小龙虾抱仔苗运至东北地区养殖,解决了东北地区稻小龙虾产业发展苗种供给问题,东北地区稻小龙虾发展潜力受到重视,有望重塑我国稻小龙虾产业发展格局。

  稻鱼模式是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第二大模式,主要是稻田养殖鲤鲫和土著鱼类,2024年,全国稻鱼模式应用面积近1400万亩,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30%。区域分布上,稻鱼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(四川、贵州、云南,超800万亩)、中东部(湖南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,约300万亩)和华南(广西,约70万亩)丘陵山地,东北地区(黑龙江、吉林,约120万亩)也有一定规模。

  传统稻鱼模式主要是稻田混养耐低氧的鲤鲫鱼,生产依赖自然生态循环,技术粗放,经济效益未充分释放。现代稻鱼模式通过实施田间工程,融合现代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技术,水产品产量效益大幅提升。总体上,全国稻鱼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,内涵进一步丰富。如广西桂林的平板式、田头坑式、稻鱼经作等模式,柳州三江的“一季稻+再生稻+鱼”模式,百色靖西的“菜-稻-鱼”“烟-稻-鱼”模式,百花竞放、各有千秋。此外,与“稻小龙虾+”模式发展相同,稻鱼模式同样向种养结构精细化发展,稻鱼鸭、稻鱼螺等复合系统实现“一田三收”,大幅提升稻田综合产出和经济效益。

  稻蟹模式是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第三大模式,2024年,全国稻蟹模式应用面积近300万亩,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6.51%。区域分布上,稻蟹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,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天津等地约240万亩,占全国稻蟹模式应用面积的80%,湖南、江苏等地也有一定规模。

  稻蟹模式主要包括稻田养殖成蟹和稻田培育扣蟹两种模式,但与其他模式水产品产量相比,成蟹和扣蟹产量均不高。近年来,一些地区探索实践稻田扣蟹和成蟹套养模式,经济效益提升明显。辽宁稻田养成蟹、稻田养扣蟹均较2023年减少10万亩,而稻田成扣蟹混养较2023年增加22万亩,成为全省稻蟹综合种养的主要模式。依托河蟹适宜盐碱地环境的特性,一些地区利用盐碱地开展稻蟹种养,有力推进了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。河北探索形成了以稻蟹模式为主体的原位或“原位+异位”盐碱地稻渔综合种养,唐山推广5万亩以上,以渔降盐治碱效果显著,省级试验点亩均效益达1700~3000元。吉林白城、松原等地结合土地整理,探索“以渔养地”模式,取得积极成效。

  除稻小龙虾、稻鱼、稻蟹模式外,稻鳖、稻蛙、稻螺等模式也有一定规模。湖北、安徽、江西等地稻鳖模式近20万亩,湖南、江西等地稻蛙模kaiyun官方网站 开云平台式15万亩以上,广西、江西等地稻螺模式10万亩以上。此外,稻罗氏沼虾、稻红螯螯虾等模式快速发展。